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以來,成都通過“五個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已初步構建起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12年、2013年分別較上年增長14.2%、12.9%,連續兩年增速超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從2011年的2.42:1縮小為2013年的2.32:1;城鎮化率加速增長,從2011年的67%提升到2013年的69.37%。
  成都商報記者 韓利
  今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其中明確提出要把四川天府新區打造成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很多專家認為,將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作為四川天府新區戰略定位之一,與近年來成都深入推進“五個統籌”,已初步構建起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發展成效密切相關。
  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以來,成都積極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深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到如今,通過“五個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已初步構建起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12年、2013年分別較上年增長14.2%、12.9%,連續兩年增速超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從2011年的2.42:1縮小為2013年的2.32:1,是副省級城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較快的城市之一;城鎮化率呈現出加速增長態勢,從2011年的67%提升到2013年的69.37%。
  今年4月,成都市統計局公佈的《成都市2013年“統籌城鄉”戰略統計監測報告》顯示,去年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總體實現程度達81.4%,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繼續處於整體協調階段。在綜合評價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的68項指標中,發展水平較高、目標實現度超過85%的評價指標有47項,其中目標實現程度達100%的指標有城鄉規劃覆蓋率等25項指標。
  8月,國家發改委梳理出了47條經驗條目作為備選推廣的試驗區成熟經驗,有9條涉及成都。成都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也獲得了第七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農村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村民自建改革則被2014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作為典型經驗。
  新農村綜合體的“三體現一方便”
  體現田園風貌:利用原有的林盤、農田、水系等資源,尊重鄉村自然肌理,規劃建設新居組團,形成“院在田中、院田相連”的川西田園風光,彰顯生態田園新村風貌。
  體現新村風格:註重川西民居、民俗的保護與傳承,採取小規模、組團式、院落式佈局,保持農村特色,展現粉牆黛瓦、錯落有致的現代川西民居村落。
  體現現代生活:註重功能集成配套,同步規劃實施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10分鐘生產生活圈”,既方便生產,又方便生活,提高農民現代生活品質。
  方便農民生產:突出新村建設與產業佈局相融合,統籌兼顧農民生產半徑,同步推進產業連片規模發展和一三互動項目建設,形成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的格局。
  五個統籌
  1.推進城鄉制度統籌,構建城鄉一體銜接配套的制度體系。
  2.推進城鄉建設統籌,構建梯次分明功能互補的城鄉體系。
  3.推進城鄉產業統籌,構建三產融合規模經營的產業體系。
  4.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統籌,構建城鄉統一均衡配置的服務體系。
  5.推進城鄉社會治理統籌,構建民主決策聯動高效的治理體系。
  在成都市深入推進“五個統籌”的過程中,“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新農村綜合體是個熱詞,官方民間都屢屢提及。
  這些新農村綜合體,無一例外地具有傳統農村的田園風貌、川西特色的新村風格、功能齊備的現代服務,以及方便舒適的生產生活。
  A
  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
  “花園村莊”就在你身邊
  類似於筒春村的新農村綜合體,成都目前已建成54個,55個在建新農村綜合體也正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了“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新農村綜合體帶來的便利生活。
  談起新農村綜合體的好處,花園鎮筒春村的蔣秋菊就笑得合不攏嘴。在成都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中,蔣秋菊與筒春村2600多名村民一道,率先享受到了成都“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新農村綜合體的建設成果。
  蔣秋菊的喜悅
  從何而來
  蔣秋菊家的小樓在筒春村祝家院子,這是個只有42戶人家的村民聚居點。
  從村委會出發,沿綠道環線步行不到10分鐘,就到了這個聚居點。綠樹掩映下,一棟棟川西特色的小樓散佈在曲折的青石板路兩側,粉牆黛瓦、青石灰磚、鏤空花窗。高的三層,矮的兩層,高低錯落,疏密有致。聚居點外,是數百畝花木叢林,意趣盎然。
  蔣秋菊一家是今年2月才搬進這棟2層小樓的,190多平方米的建築面積,讓每個房間都顯得寬敞明亮,室內是全新的裝修及嶄新的傢具、電器。蔣秋菊對這個家十分滿意,房子大、乾凈、舒適,水電氣全通,有線電視、網絡也有,村裡衛生站、學校、農貿市場、警務室等一應俱全,還有專門打掃衛生的人———簡直就是城裡人的生活,徹底脫離了“晴天一身土,雨天滿身泥”的日子。
  讓蔣秋菊安心的是,家裡的生產並沒有因為生活條件的現代化而受到影響。她家有4畝地,主要栽種桂花和紫薇,這也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她並沒有因為住進小樓就遠離了田地,出門左轉,沿著青石板路不到3分鐘的路程,就可以走進自家的田地。3分鐘的耕作距離也讓蔣秋菊和丈夫有時間出去打工,貼補些家用。她會因此每個月得到8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報酬。在家裡工作,也得以讓她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公公婆婆和年幼的兒子。
  種桂花、銀杏的他們
  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
  像祝家院子這樣的聚居點,筒春村共有10個,都是帶著濃郁川西特色的村落。10個聚居點,不規則地散佈在花木田園之中,通過一條環形綠道串聯,與村裡的公共服務中心和產業項目,共同構成了一個新農村綜合體。
  郫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唐偉介紹,在新村的規劃建設中,不破壞農村自然生態、保持原有風貌也是重要原則。他說,10個聚居點都是依托原有水、田、林、路建新居,在規劃中優先保障原林盤中的田地邊界、樹木、河流以及道路,“很多樹木都是在規劃圖上進行定位,新居在建設時為這些樹木讓路,彎曲的村內小路也沒有人為修直”。
  筒春村村民也享受到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目前,筒春村共有兩個公共服務中心,共有33項公共配套服務,筒春村將其總結為“‘1+33’:實現‘六有’目標”,其中的“1”即一個新村,“33”是33項公共服務,“六有”是人有普保、勞有應獲、病有適醫、老有頤養、學有良教、住有安居。
  這33項公共服務中,不但包含幼兒園、水電氣代收點、農貿市場、公廁、停車場、社保工作站和村衛生服務站,還包括以前幾乎只有城市裡才有的電子閱覽室、產權交易服務點等。
  產村融合發展也是新農村綜合體的特色,在筒春村,810多戶村民主要種植桂花、銀杏、紫薇等,年產值超過2300萬元,筒春村村民去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
  本版均為本報資料圖片
  B
  花花草草也能抵押貸款
  你絕對想不到
  通過積極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農村的有效抵押擔保物正在進一步擴大。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計實現農村產權抵押融資2380筆,金額達90億元。
  陳波在溫江做花木生意,一年能賣出幾千萬元的花木,但他總是“缺錢”,花木回款有周期,資金“滾”不起來常讓他寢食難安,“找同行借,難;找銀行貸,更難。”不過,最近陳波嘗了一盤“鮮”———用20畝地的花木為質押物,獲得了銀行貸款80萬元,成為全省首個農村在地資產倉單質押融資案例。
  陳波的煩惱
  是怎麼消失的
  陳波是溫江“花木之鄉”銷售大軍中的一員。前幾天,他發了一批貨,400多棵國槐樹,價值上百萬元,“貨是發過去了,款還沒看到影子呢”。先貨後款,在花木銷售業內是常見的事。不過,問題來了,“以去年為例,全年花木銷售額5000萬元左右,大部分的貨都是收購來再賣出去,需要的資金量很大”,陳波估算,如資金有保障,一年再多賣3000萬元花木也沒問題。
  缺錢了怎麼辦?除了找同行借,他也找過銀行貸款,“但銀行要求必須有房子、鋪子同時作抵押。這些對於花木商來說很難”。
  溫江區農發局副局長吳文彬分析,銀行對花木敬而遠之,有幾重顧慮:一是不同品種和品相的花木價值幾何,銀行心裡沒底;二是花木是“動產”,隨時有可能被賣掉,銀行難以監管;三是萬一借款人還不上錢,這些花木如何賣出折現,又是一個大問題。
  “溫江區在地的花木資產有300億元左右。”吳文彬說,要讓這些資產從“沉睡”狀態中蘇醒過來,必須要“多方共贏、風險可控”。
  但銀行的顧慮,在一些從事花木行業的交易機構或組織眼裡,則沒這麼麻煩。“針對花木價值評估,我們已有一套成熟的系統,也有專業的團隊”,成都花木交易所副總經理許陽說,每天都有上千個品種的價格信息在交易平臺上更新,近幾年的歷史價格也能作為參考。
  溫江區方信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路通認為,不少專合社本來就在從事花木收購,對當地種植戶的情況很瞭解,又有較成熟的銷售網絡,完全可以參與到花木貸後監管、質押物回購等環節當中,“大家‘各司其職’能降低風險,又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
  今年,成都花木交易所對陳波的20畝花木進行了評估,得出結論是價值約280萬元,並出具了花木倉單;成都農商銀行溫江支行根據這個倉單,對陳波的貸款申請進行審查;審查合格後,銀行、成都花木交易所、方信專合社、陳波四方簽訂協議,由方信專合社負責貸款期內這塊地花木的監管,如果貸款到期陳波無法及時還款,方信專合社負責先還款,再自行處置這批花木。
  最終,陳波獲得了80萬元貸款。隨後,成都市海棠園林工程有限公司也以此模式成功向南充市商業銀行溫江支行貸款50萬元。
  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
  融資90億元
  一個“權責明確、流程清晰、多方共贏、風險可控”的運行模式正在形成。方信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路通認為,如果這種模式成功複製到藥園、果園、茶園,將在更大範圍內喚醒農村資產,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成都商報記者採訪獲悉,近年來,成都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通過積極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探索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抵押融資,農村的有效抵押擔保物正在進一步擴大。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計實現農村產權抵押融資2380筆,金額達90億元。  (原標題:新農村綜合體的花園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s97xscxc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